《摩诃止观》| 一切身行皆休。终不为身而造诸恶……

时间:2023-05-19 17:19:52       来源:祖道影


(资料图)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欢迎关注祖道影

圆觉汝大智,黙然无言说。

离却一切相,是入不二门。

——祖道影

《摩诃止观》

[隋]智者大师

《摩诃止观》是智顗晚年最为成熟的止观著述,从全书恢宏博大的体系来看,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学导论和禅学巨著。“摩诃”,意为大,指智顗所著渐次、不定、圆顿三大止观著作中最高阶段的《圆顿止观》,所以《摩诃止观》也称作《大止观》。“止观”,从狭义上说,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

卷第九上

复次初动八触功德犹粗。若数数发则转深利。品或言三或言九。或无量品更互娱乐。功德丛闹不得一心。如恒奏妓。似多人客譍对一已。一已复来。出散暂无。薄敛复现。若欲去之但呵觉观。初禅谢已即发中间单定。亦名转寂心。亦名退禅地。亦名篾屑心。于此单静心中既失下未发上。若生忧悔此心亦失。若不悔者内净即发。无复八触受纳分别。故名一识定。混四大色成一净色。照心转净与喜俱发。无魔邪相。以非边境故。喜已生乐乐谢入一心。此禅喜动乐不安当呵喜。喜谢入未到。忽发三禅与乐俱起。还是色法转妙。不倚喜生乐。此正乐遍身受。圣人能舍凡夫舍为难此有五支谓舍念慧乐一心经论出之或前或后皆是修行小异耳此乐对苦。呵乐即谢亦有未到。未到谢已发不动定。还是色法转妙。不为苦乐所动。名不动定。定法安隐出入息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支。虽尔犹是色法。呵三种色灭三种色。缘空得定不复见色。心得脱色如鸟出笼。是名空定。此定谢已亦入未到。缘识生定名为识处。此定谢已缘无所有。入无所有法相应名不用处。旧云。缘少许识。若尔。即是所有处亦是用处。何谓不用无所有耶。此定过已忽发非想非非想。此定不缘识处故非想。不缘不用处故非非想。更无上法可攀。三界顶禅世为极妙。外道计为涅槃实是闇证。具足苦集垂尽三有。还堕三途委悉明根本禅往修证中寻之。 ○次明特胜发者。若依律教应在不净后。依行在不净前。如律云。佛为比丘说不净观。皆生厌患不能与臭身共住。衣钵雇鹿杖自害佛令放不净修特胜。大黄巴豆泻人太过。身力弱者即便弊之更以余药并下并补补故是爱下故是策。策胜根本爱胜不净。有观名亦无漏。对治力弱名亦有漏。如廉食人啖猪猪。鄙贮屎物而犹可强食之。若六月臭猪虫蝇所集。不复可食。特胜是实观犹可从容。不净是假想不须可耐(云云)。 特胜发者。忽见气息出入长短。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入不积聚出不分散。若约根本即是粗细住。若见息来去遍身。若约根本是未到地。而根本闇证。谓无身床铺等者非实无也。如灰覆火上愚者轻蹈之。如夜啖食。如盲触妇皆不畅其情。今有观慧见息遍身。而定心明净安隐。故异闇证也。又见身中三十六物。如开仓见谷粟麻豆。若对根本即初禅位。前八触触身仓。心眼不开不见内物。特胜既有观慧触开身仓。心眼即见三十六物。肝如菉豆心如赤豆。肾如乌豆脾如粟。大小肠道更相应通。血脉灌注如江河流。内有十二物肝心痰癊等。中有十二膜肤肪膏等。外有十二发毛等。出入息统致其间。不净无常苦空无我。一切身行皆休。终不为身而造诸恶。是名除诸身行。若对道品是身念处。若对根本即是觉观两支心眼初开是觉支。分别三十六物无谬是观支。心是喜对喜支。前喜名隐没有垢味。今喜不隐没无垢味。即是法喜非是受喜也。心受乐者亦如是。非受乐乐。知乐中三受皆无乐。名乐支。受诸心行是一心支。知众心是一心。不同根本计实一心也。若对道品皆受念处。心作喜心作摄者。前喜从三十六物生。此直就心作喜故知对二禅。大集明二禅但三支无内净。今心作喜意似于此。作摄者喜动则散。若作摄得入一心。根本但内净受喜。特胜有观慧恒摄喜心。心作解脱者此对三禅。根本之乐猗喜遍身受。凡夫舍为难。特胜有观慧则无爱味。故言解脱。从心作喜至心作解脱。皆是心念处也。从观无常者对第四禅。余处亦观无常未是别治。得不动定味之为常。今有观慧。知离苦乐而终是色法。犹是无常不应生染故称无常。从观出散对空处。灭三种色如鸟出笼故言出。缘空故言散。虽缘空亦有观慧。观离欲是对识处。缘空多则散散名为欲。特胜观慧离是散心。故名离欲观灭对无所有处。特胜观慧。观识若多若少皆无。故名观灭。观弃舍对非想非非想处。弃识处及无所有处。更有妙定名为非想非非想。凡夫妄谓涅槃。佛弟子知其虽无粗烦恼而有细烦恼。而无爱味故称净禅。从无常至弃舍。皆名法念处。此十六法横竖对治法节节皆异。根本闇证功德则薄如食无盐。特胜功德则重如食有盐。委论发相具如修证中(云云)

往期推荐

关键词: